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

FERRANDI WEEK 14‧甜點的「手感」


一般人對甜點常有誤會,以為只要原料好、配方佳,成果就差不到哪。剛開始做巧克力時,我也是這麼天真地認為,反正不管是Valrhona還是Amedei都用了,我的巧克力肯定很棒。但領教過法國頂尖的巧克力後,我才發現好原料、大師配方未必會帶來好成果,不成熟的品味及技術往往會糟蹋前兩者。一個職人工作應是組合食材,超越其以往美味,而非使之走味。


原料、配方其實都算容易取得之物。客觀講來,原料用錢就可以搞定,縱使買不到某物,也不難找到風味等級相近的替代品;大師成為大師後,共通特點是心胸變得開闊,樂意分享配方,只要你有心就找得到。但另方面,一位出色的職人應積極建立自己的飲食品味,不能終其一生模仿他人。大師配方可提供視野、邏輯,但不應成為你製作的主架構。

除了原料、配方之外,構成美味金三角的最後關鍵是技術。用「技術」這兩個字會給人生冷、機械式的印象,但其實甜點技術如同運動員、音樂家一樣,都講究一種無形的「手感」。投手手臂、棒球與拋物線的作用,提琴家、琴弦與音箱的共鳴,其中有許多難以言喻的細節,需要長時間練習、揣摩及感受,當身體與心理層完全結合後,才有可能創造卓越。

我認真接觸巧克力以外的甜點也不過四個月,可想而知,手感絕非滾燙。擠花、抹刀、打發的手感及觀察力雖已比開課進步,但仍然不足,需要更長時間的鍛鍊。每當成果不盡理想,我會想起過去五年的巧克力自修歷程,想到探索身體與心理需要的毅力、時間,心中便會平靜不少。急也沒用,道理很簡單,就是扎扎實實地練,等到經驗值滿了就會升級。


手感不燙,但焦糖、杏仁糖火燙!

這週前幾天都在製作這座泡芙塔(Croque en bouche)。塔的底座是由杏仁片混合焦糖製成,必須趁其尚有韌性,用手處理滾燙的杏仁焦糖,入模、塑形、切割,一旦焦糖稍稍涼下(60度左右),便因失去塑性無法再進行,必須加熱後再使用。

泡芙塔的主結構是由約莫八十顆泡芙層層堆疊而成。泡芙上頭有沾裹糖漿,過程比杏仁焦糖更驚險,百餘度的糖漿只要一滴到手,肯定是個水泡;冷卻後的碎片如玻璃般銳利,不注意還會割到手。所幸這些事都沒發生在我身上...這關算是平安度過。


全班的泡芙塔作品

既然都做到泡芙了,自然不能不提到經典甜點聖鐸諾黑‧Saint Honoré。聖鐸諾黑底層用泡芙麵糊做成圓形,周圍黏上一圈沾裹焦糖的泡芙,最後在中間抹上卡士達醬,並用名為「聖鐸諾黑」的擠花嘴擠上香緹鮮奶油,便大功告成。



口感厚重、油膩的榛果奶油霜「成功蛋糕」‧Succès

開始學甜點後,我發現自己對於擠花很有興趣。好幾次都想搬一台攪拌機回家,好讓自己可以做些奶油霜、香緹、蛋白霜,練習各種擠花技巧。萬萬沒想到法國機械設備貴得嚇人,拿kitchenaid的機子來說,硬是比美國貴上2.5倍之多,教人如何買下手...。於是,我目前僅能把握課堂中有限的機會練習、探索這項技巧,期待未來有更多時間接觸擠花。

後來想想,喜愛擠花的原因似乎是因為它與手的親密互動。隔著一層薄薄塑膠,手掌感受著袋內餡料的質地、溫度與份量來決定施力大小、擠速快慢、是否該收緊袋子,好讓餡料得以繼續順利成形。看著一個又一個形狀從細小的花嘴綻放,一開始可能是歪七扭八的醜陋形態,最後漸自穩定、開始張顯美感。這整個過程攸關手感,你可以立即感受到這次的擠花與上個、上上個有何差異,每半秒就做一次細微修正,直到最後爐火純青,能擠出完美一致卻又不失生命的花朵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